去年夏天,我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出校园,走进盟固利新材料,成为产品制造中心质量管理部的一名供应商质量工程师。一年之后回望这段从“萌新”到逐渐独当一面的历程,我发现真正的成长,来自于那些从“不敢”到“敢”的瞬间。
轮岗,是读懂质量的开始
公司为新员工设计了“轮岗-集训-导师制”培养机制,它没有让我立即陷入具体事务,而是像展开一幅地图般,让我看清“质量”这两个字在整条产业链中的重量。
在研发部,我第一次明白图纸上一个微小的公差能如何影响整批产品的寿命;在工艺部,我理解了从首件到量产之间那些看不见的参数调试为何如此关键;在质量部,我亲手操作检测设备,意识到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让所有努力归零;而在营销部,客户反馈的质量问题让我明白,所谓“标准”,最终是由市场检验的。
与此同时,导师带我入门FMEA和8D报告——这些曾经只在教科书里出现的术语,终于变成了我手中评估风险、闭环问题的工具。
从“跟随”到“发现”,审核教我的事
跟随导师完成5次供应商审核后,我逐渐意识到,审核不是走过场,而是“用专业眼光发现隐藏问题”的过程。
我开始能识别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漏洞:一份缺乏可视化标准的外观检验指导书、漏填的过程检验记录……我也开始理解,质量的本质是“预防”,而非“补救”。
印象最深的是参与处理一宗原材料杂质超标8D 报告评审。供应商运用鱼骨图,从“产生”与“流出”双环节系统性拆解原因,我们重点评审其分析过程的严密性、根本原因定位的准确性以及纠正措施的有效性。最终推动供应商将硫酸镍杂质规格从“≤0.0005%”收紧至“≤0.0003%”,并调整检测方法与作业指导书。连续跟踪3批来料,超标率降为零。那一瞬间我明白:所谓闭环,不是文件上的“已整改”,而是问题真正不再发生。
第一次独立主导:我也成了那个“拍板”的人
今年年初,我第一次独立主导坩埚供应商审核。提前一周,我就从“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测”六大维度准备审核清单,标注历史案例中的高风险项。现场发现“首件检验缺失”“质控样管理失效”等多项问题,从出具清单到跟进闭环,全程由我主导。
紧接着,我又承担主材供应商驻场任务。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库,我全程跟进,累计发现20项问题——金属异物管控漏洞、巡检执行不到位、文件与实操不符……每一项都推动落实整改,并纳入质量月报长期跟踪。
我不再只是问题的发现者,更成为改变的推动者。
建案例库、做横展:让一个人的经验,成为很多人的预防
在领导的指引下,我开始尝试推动“质量前置”工作。我们搭建的供应商异常案例横展库,目前已收录15个典型案例,按“异常类型-根本原因-整改措施-验证结果”归档。例如,将A供应商的包装破损问题横展至其他供应商,提前消除同类隐患。
这件事让我意识到:成长,不是重复地解决问题,而是从问题中提炼出规则,让更多人避免重复犯错。
尾声:平台与勇气,缺一不可
回头看这一年,我庆幸身处一个愿意给新人机会的平台——有系统的培训、负责的导师、敢于放手让我独立尝试项目的领导。但我也知道,最终迈出那一步的,必须是自己。
敢不敢接第一次独立审核?敢不敢在驻场时坚持标准?敢不敢把一个问题追到底? 每一次“敢”,都让我走向更扎实的专业、更成熟的自己。
回首来时路,我完成了从学生到“质量守门人”的蜕变。如今已能在审核现场从容发问,在质量闭环中坚定推进。盟固利给了我成长的土壤与勇气,而我将继续以行动诠释:何为质量,何为成长。